这是一则SHMOG's Vlogger属性大赏

2019/8/26 17:31:15

 

 

 

STORIES

/故事/

这是一则SHMOG's Vlogger属性大赏

很久之前……我们和大家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发布在Instagram上100张照片,真情实感地絮叨一遍上海玻璃博物馆这些年走过的心路历程,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粉丝们的纷纷共鸣(谢谢谢谢谢)。这一次,笔者在滑水冲浪时,突起兴致搜索起本馆相关的关键词,无意地又发现了一群另类的观众。在历经博客、朋友圈、短视频几轮淘洗之下,他们采取一种新颖的载体,从容又精致地表达着他们眼中的博物馆生活方式。他们有才、有趣,更有心——他们就是碎屏时代的弄潮儿,Vlogger。

 

什么是Vlogger?

Vlogger,是指产出Vlog的一群人。Vlog源于blog的变体,意为视频网络日志。Vlog的产出者们,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年龄、任何从你身边悄然经过的普通人。而当他们举起手里的微单、云台,甚至是手机,他们就可以化身成为导演、编剧、演员、化妆师……只要你可以做到,一个人就等于一个剧组。这就是Vlog的魅力,其执行条件友好程度与受众对象的包容程度,可以让任何人都能过瘾一番“角色扮演”的趣味。

 

SHMOG投身“Vlog圈”的原因是?

在妮娜 • 西蒙(Nina Simon)的著作《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中,曾定义参与式文化机构:“……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around content)进行创作(create)、分享(share)并与他人交流(connect)的场所。”上海玻璃博物馆诞生之初,就提出过“营造并共享博物馆美学新生活”的理念,希望以玻璃为媒介,让博物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在SHMOG八周年之时,我们提出要打破户内空间的局限性,“博物馆+vlog”的诞生,便是冲破具象空间的束缚。经由Vlogger们的妙笔生花,扎根于地的博物馆自此可以飞向无垠广大的虚拟网络。只要你对艺术、对文化、对生活有热情,无论你身处世界的何方,都可以发表对于博物馆的见解,并与同好们自由互动。

 

SHMOG s’vlogger属性大赏生成的动机是?

有时候,博物馆也是对自己的游客拥有无限好奇的。而对于观众的认知,要么是冰冰冷冷的人流量数据,要么是平乏无味的人群分析图。一年又一年,看着黑压压的人头,以一种延时摄影的方式,从昼到夜,如川流一般簇拥来往在这方熟悉的场域之中——然后呢?

 

在浏览了各种各样的Vlog之后,我们似乎能更加清晰感受“我们的观众是谁?”。如果说,Vlogger愿意用自己的形式记录并诠释对于博物馆的认知,那么博物馆又何尝不想去了解一下自己的朋友呢?

 

这篇推文的署名者们,是从浩渺如海的网络中的Vlogger们,感激它们用自己的镜头描绘过去到现在的精彩瞬间。

与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一同在馆中走入走出,仿佛就由无数块小玻璃“连结”反射而出的一个透亮世界,一切是如此真切、可感、触手可及。

 

/ 闭麦派/ 

对于玻璃博物馆来说,“颜值”是必不可少的。八年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园区的占地面积,在旧楼体里剥离而出全新的艺术空间,为的是提升自我的“可塑性”。迷宫、彩虹礼堂、设计新馆……闭麦派的Vlogger们用精巧(昂贵)的摄影设备和娴熟的拍摄技巧,演绎了一出最炫Museum风。跟着音乐一起律动吧!严肃的展厅化为光怪陆离的舞台,沉寂的展品是最敬业的群演,那个一晃而过的人影,也许是万众瞩目的神秘巨星……当打开这些无人声的Vlog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博物馆原来还可以这样逛,原来这儿还可以那么酷!

 

刁钻的角度,奇妙的观感,

乐游博物馆的全新打开方式!

WDCM上传图片

© Bilibili用户 @MrP印记

 观看完整版点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154265

只要找到迷宫所有打卡点,

地球和人类就可以被拯救了!

WDCM上传图片

© Bilibili用户 @三只小猪3333 

观看完整版点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6154537 

 

当你开始唱歌的一刹那,

我的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目眩神迷。

WDCM上传图片

© Bilibili用户 @黑卡小白小脸懵

观看完整版点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5509462

 

/ 遛娃派/ 

 

记得笔者第一次来到馆里,就听到耳边此起彼伏的"Daddy""Mommy"……没有比博物馆更好让小朋友们寓教于乐的场所了。我们为小朋友打造了儿童玻璃博物馆,让孩子们在互动玩乐中学习与玻璃相关的有趣知识。而近来,每逢周末远道,而至的小朋友们也将安静的彩虹礼堂进行了改造,成就园区内一道最激情澎湃的风景线——“斗琴”……谁能想到引领“art+music”风尚的竟然是一群孩子们呢?从Vlog里,我们能捕捉萌感十足的小朋友们亲临博物馆最真实的反应,以及流露在镜头之外,作为拍摄者的爸爸妈妈的满满爱意!趁还没长大,一起在玻璃博物馆留下专属那段时光的回忆吧!

WDCM上传图片

© Bilibili用户 @麻薯Wong 

观看完整版点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2681746

 

 

/ 海外派 / 

 

当人们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启旅程,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参阅当地的“文化名片”,即博物馆,进而获悉该片区域的发展概貌。全球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多如恒河沙数,尽管它们的材质、年代、时代尽不相同,背后却跳动着同一串世界通行的“文化密码”,以助于我们解开古今的记忆,一瞥文明之华美。除此之外,多样化观众的体验性参与,也让博物馆原本单线、单向、单体的文化输出思维得以扩充,注入更为包容、多彩与广阔的生命力,进而反哺文明予我们的馈赠。

 

 

“中国的玻璃就像月亮一样闪亮。”

WDCM上传图片

©Bilibili用户 @升色上海

观看完整版点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36469

 

/ 笔记派/ 

 

博物馆是把教育作为重要使命的文化机构,是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窗口之一。在学生时代,笔者也曾是带着纸质笔记本去看展的人,总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记住什么。点开这些VLog,宛如点开一份生动的情景笔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如果是逛博物馆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像坐在课堂中一样,被动地去录入知识?人们可以用自己享受的形式,整理并产出自己收获的心得。当然,作为馆方人员,看到我们的观众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之中,仍愿意沉下心来复述一件展品里蕴藏的历史,体悟一件作品中想传递的思想,我们的内心是深受触动的。时代一直在变,博物馆也无可避免开始转型而来自博物馆最深处的的学术精神,依旧经久不衰显现出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个真相是美好的。

 

在Vlog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串字符的昵称之下,一个个自我赋予的标签之下,一段段几分钟视频资料之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灵魂。无论既定的建筑体,还是珍贵的艺术品,岿然不动的本身都无法孕育新的文化,只有经由人们的参与,纤细的玻璃得以拥有生命般发荣滋长,而不令残花败絮尘封其上。从这些观众创作的吉光片羽之中,我们窥见了一个同时代、同你们、同我们互生互存的上海玻璃博物馆。

WDCM上传图片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在设计新馆二楼,一个偏僻的小隔间里,静静躺着由Dr. Martynas Beresna和Prof. Perter G. Kazanasky创作的“无限时光”。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它显得微不足道,而该件作品最意味深长的亮点在于——一个2.5 MB的数字视频文件通过超快激光录入了纳米五维数据储存玻璃之中这不禁让我们恍然大悟,时光原来是可以铭刻在玻璃之上的。

 

信息来源:上海玻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