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博说 ▏老上海租界藏着这个“金山”,Ta为抗日做过这些事!

2019/8/13 14:46:38

WDCM上传图片

故事的男1号叫沈思期,故事发生在82年前的夏季。这个夏天,震惊中外的“8.13”淞沪抗战爆发了。而时年41岁的沈思期在上海发起成立金山旅沪同乡会后,这个本来只打算号召同乡集聚、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拼创业的乡贤组织,却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担负起了完全不一样的使命责任!

各位莫急,容金小博慢慢道来——

沈思期(1896~1988年),原名沈世骐,思期是他的字,金山朱泾人。他的老爸叫沈应甲,晚清贡生,为人正直,治学严谨。他7岁起由父亲讲授四书五经,10岁进入正始学堂读书。白天他在学堂读书,晚上由父亲“开小灶”,老爸的教育和熏陶,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1岁那年,父亲病故,当时兄娶姐嫁,各人自立门庭,母子相依为命,日子过的蛮苦的。1907年,正始学堂停办,他转入私立明强初等小学,插入小学四年级(当时学制为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四年)。升入高小后的四年中,他年年担任级长,他学习勤奋,品学兼优,可以说是一个“三好学生”。

WDCM上传图片

1911年,15岁的他在明强读书时,适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他相当高兴,在校带头剪去自己发辫,还亲手为老师、同学剪去数十条辫子,几天内全校师生不留一条辫子,可见小思期的胆识。他虽然家穷,脑袋瓜比较聪明,后去了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因成绩优异,插入二年级读书。1915年,他从南洋中学毕业,家庭经济不允许他报考大学深造。

毕业后,自然是找工作。这年,他先是在干巷的金山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从教,后来又在朱泾的明强小学及县立女子高小教书。民国九年(1920年),担任金山县国语指导员(类似今区教育学院语文调研员),开办国语讲习会,县教育局委任他为讲习会主任。他除了自已主讲几个科目外,还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来金山讲学。如黄炎培、袁希涛、贾丰臻等都曾来金山作有关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的业务讲座。后任县视学员(类似今教育督导)。

第二年,他参加江苏省教育总会、江苏省义务教育期成会,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干事。在此期间,他受邀到江浙的一些市县讲学,与教育界人士交流教学经验。

WDCM上传图片

光华大学附中校徽

后来,他去了位于今上海虹口区的麦伦书院教书,这所学校是英工部局主办的,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愤然辞去英麦伦书院教师的工作,并帮助100多名爱国学生转到了光华大学附中读书。

WDCM上传图片

1995年丁一华先生捐“淞沪抗战”明信片

时间到了1937年,工作在上海的他联络金山人,开始筹备组织金山县旅沪同乡会。同年4月,同乡会成立,沈思期被推选担任理事主任。“8.13”淞沪抗战发生后,金山县同乡会随即在《申报》上发表公告,大致意思是,沪市已发生非常事变,特召集临时理事会议,当决议全体动员参加战时服务工作,并拟从速设法寻觅适当地址,收容避难同乡......”

WDCM上传图片

日军入侵金山卫

这年11月,杭州湾沿海的金山原本是上海“后院”,突然因日军偷袭入侵成为前线,不少金山人涌入市区,其中有金山的一些乡绅,如张堰的姚光、高吹万;姚光、高吹万等都担任了同乡会监事。

“事变后,避难至沪者,络绎不绝,集思广益,同乡会基础益固。一方面联络乡谊,报道乡情。一方面办理救济事业,如资助贫困学生川资,施送药品。补助失学青年等。每年夏季开常年大会一次,改选理、监事。每月开理、监事联席会议一次,商决会中一切事务。”1946年《金山县鉴》这样形容当时的同乡会。“同乡会经常开支全赖会费收入,会费分甲乙丙三等......倘若较巨之支出,则临时募捐以充之”。

1937年12月,当时的金山县教育局局长朱时隽从金山辗转到达上海,用他的话说:“(1937年)十一月六日遭逢国难,十二月二十日匍匐到沪.....”在光华附中廖茂如先生的帮助下,他到这所学校代课,然而疾病缠身又住了院,在1938年3月7日才出席了金山同乡会的会议,感到非常对不起同乡会。朱局长在一份写给“同乡会诸先生”信件中,向同乡会详细说了日军入侵金山,学校与教职工被摧毁离散,涉及教职人员善后救济如何开展,请同乡会一起拿捏定夺,商议解决的事。此时,乱世中的同乡会无疑是金山外的“暖心联络站”。

过了几天,金山旅沪同乡会随后复信:“接朱局长希望接济流落远方的教职工学生,同乡会筹款二百五十元,给来上海的教职工用,并罗列开具了十五人名单。”对朱局长希望救济教育人士的要求作了快速的回应,可谓雪中送炭。

 

1937年11月,在干巷当校长的张堰人俞心臧面对隆隆炮火,他当机立断疏散了正在上课的学生,但还有一些住宿老师与学生,面对被毁家园,他们逃难经过了浙江平湖、湖州南浔,经富阳、淳安、元山等县,到达浙江西南与江西交界的常山,在常山安顿下来后,俞校长开始与上海各方进行联系,数月后,他终于与金山旅沪同乡会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了上海及金山的形势,也收到了上海寄来的钱款,并开始了返乡准备。他们几经周折回到上海,被同乡会安排在了九江路由沈思期担任校长的湘姚学校内。几天后学生由自己的家长带,从上海乘船回到了金山。

金山县旅沪同乡会,牵头组织的多为在金山有一定名望的乡贤名士,他们利用这个公益平台,与个人的人脉与财力资源,做了好多事情。比如营救遭受日伪迫害的同乡;协助有志青年去后方参加抗日活动;另外,帮助失学青年在上海继续读书,还设贷学会济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我们从民国《金山县鉴》看到,同乡会的地址是在威海卫路民智中学校舍。金山县旅沪同乡会的会址为什么会设在这里呢?原来,这所学校还和一个杰出女教育家有关系,她就是——龚冰。

WDCM上传图片

杰出女教育家——龚冰

龚冰(1894~1971年),号冰如,又名崇恩,朱泾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先后在苏州英华女校、金山县立女子高小等校任教。早在民国14年(1928年),她就与丈夫在上海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升平街润德里创办民智公学,民国17年将校舍迁至威海卫路(时为公共租界西区,今威海路与茂名北路交界,人民广场西侧)威风里,定名为上海私立民智中小学,龚任小学部校长,后又租赁威海卫路598号大楼1幢和泰兴路房屋2幢作为校舍。民国26年日军进攻上海,龚在校内办起难民收容所,并募捐救济难民。

WDCM上传图片

金山旅沪同乡会会址(今威海路与茂名北路交界)

金山县旅沪同乡会,作为一个金山同胞在上海的公益团体,发挥了联系、团结、帮助金山人的纽带作用。同时,金山旅沪同乡会在上海,还编有自己的刊物,这本刊物的名字叫《羁旅吟》。羁旅就是寄托他乡,或者说临时性地居住异乡的意思,《羁旅吟》是抗战时期,金山人发声取暖、互通音信,述说乡情、携手相援的交流平台。

回望昨天,“淞沪抗战”已过去80多年,我们依旧难忘那段悲痛的历史。在抗战烽火中,沈思期、朱时隽、龚冰等诸先贤与金山旅沪同乡会,虽然处于饥寒交迫、家国哀伤的时代,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看到了金山同乡的温情、看到了金山人互援精神的可贵!

信息来源:金山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