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川故事 | 西下塘街的记忆

2019/5/17 13:16:41

WDCM上传图片

▲1980年代初 西下塘街 陆志方摄

上世纪末以前,人们站在西门外的登云桥上,可以看到迷人的桥畔风光:桥下的练祁河蜿蜒西行,两边尽是枕河人家。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西下塘街,从这里开始,止于虬桥西面的姚家弄(又称徐家弄),全长不到一公里(770米)。老街枕靠在练祁河的南面,由于街上商店稀少,显得十分宁静。深邃弯曲的小弄,由老塘街辐射到南侧的居民群落里,每条弄名都承载了一段历史。

WDCM上传图片

1981年4月 原登云桥一带景象 李侗摄

西下塘街最东面距离登云桥不远处,有一条不起眼的狭小弄堂。解放前,由于弄堂深处有营销鸦片的小店,不少瘾君子把它称为“鸦片弄”。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弄堂内的住户曾发生了严重的火灾,里面的简棚危屋付之一炬。后来有关方面在那里建起了公房,人们习称它为“火烧新村”,通往西下塘街上狭小的无名小弄,就以“火烧新村”命名了。

WDCM上传图片

▲1996年2月 登云桥南堍、原西下塘街口景象 李侗摄

香花桥南堍的东白家弄(原西下塘街31弄),因桥得名常被称为“香花弄”。弄西便是闻名遐迩的“晖吉酱园”,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它生产的飞鹰牌酱油和精制白鹤牌天花粉,因分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金、银牌奖而名噪一时,“酱园弄” 也就成为新弄名,抗战期间“晖吉酱园”被炸歇业,但“酱园弄”仍未被人们忘怀。酱园弄西面不远的西白家弄(西下塘街49弄),后因小弄的西侧开设了“洁园浴室”,被称为“混堂弄”;为了区别城内的“混堂弄”,弄名前常加上“西门外”三字。在西白家弄西面不远处,有一条深邃狭窄的小弄堂,直接通往南面的庄家宅,称为庄家弄(西下塘街71弄)。小弄的东面有潘豫顺米行,每天来此装卸粮米的船只络绎不绝,驳岸上还留有一排排突出的石板,供人们上下卸运之用,也称为潘家弄。潘家是西下塘街的老住户,主屋为“树滋堂”,潘氏始祖潘洪在明代后期,由安徽徽州来嘉定经商并定居下来,是嘉定最早的徽商。位于庄家弄2号的“诚明堂”,是西大街西溪草堂黄氏的家祠,是黄氏清初来嘉定的住宅。东、西白家弄和庄家弄均于清末民初辟建,至上世纪末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WDCM上传图片

▲1938年 嘉定西门外香花桥南岸晖吉酱园广告

西下塘街上的油车桥(又名赵泾桥),地跨南北向的赵泾河,桥以东多为民居,以西则为面粉厂、粮行等工商用房,还有许多小型的工厂,其中有安泰油厂、益新机器厂、成丰面粉厂、吕家轧厂、嘉新纱厂等。其间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顾维钧的家祠,后来被纳入到成丰面粉厂内。在虬桥南堍的玄帝阁旁有一条无名的小弄,里面有许多住户。西下塘街沿河西行,可以到达姚家弄,这里是西下塘街的终点,在那里可以见到西北方向两棵西北圣庙前的古银杏树。

WDCM上传图片

1997年5月 原嘉定面粉厂(2002年11月拆除) 李侗摄

在西下塘街的南面,原来有一条泥路与之相连接,该路与练祁河几乎并行,向西经过陈家浜上的永安桥后,穿过花墙(因住宅用砖砌的花墙而得名)、潘家宅等农宅,最后在高僧桥的南面,抵达跨鸡鸣塘的长寿桥。民国二十三年(1934)11月,本县的陶继渊、顾吉生等人集资,在县城西门外筹建嘉丰纺织染整厂(后改为嘉丰棉纺织厂),该厂将厂洗衣作与东面嘉新纱厂间的泥路,加宽后铺成弹石路面,并在虬桥西面与西下塘街相通,命名为嘉丰路。因为它离普济医院仅一步之遥,普济医院便从该路另筑了一条砂石路,直通医院南大门。姚家弄由于行人日益稀少,也就逐渐被人们忘怀了。

WDCM上传图片

2002年1月 原西下塘街 劳动浴室 李侗摄

2002年后,嘉定西门外的西下塘街进行了全面改造,拆除了整条西下塘街和沿街所有的民居,连初建于梁天监年间的香花桥也未能幸免,拆除的香花桥石级后用于铺设项泾桥的水桥。后来又封堵了造型秀美的虬桥,不仅阻碍了嘉定西门的交通网络,也破坏了西门风貌区的景观,练祁河两岸的西门风貌区特有的魅力几乎丧失殆尽。

WDCM上传图片

2002年1月 原西下塘街 四十九弄 李侗摄

选自《疁城文博》总第七十期第四版,2014年4月30日;作者:章丽椿;配图:徐征伟;编辑:陈蓉

信息来源:嘉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