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天文摄影师逆袭 | 星野光谱摄影

2019/6/28 13:13:16

来源: 天文博物馆

上周初,有个别的圈儿的朋友问我个事。

“为啥你们做天文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感觉很装?”

我仔细想了想,似乎是这么个道理。天文这个东西,很需要范式的支撑,如果把语言范式解构了,人家就看不起你,属于人设崩塌,所以不装似乎不行。不过既然朋友提出来了,文字上就得虚心接受,毕竟我和很多人不太一样,首先不是天文学家,和天文科学不沾边;第二不是标准的天文爱好者;第三,我也不是天文科普大V,所以改起来应该很快。

从文字上改风格很难的,写烦了就想出去浪。这又是我的一个痛点。本来在十年前,也算是星野摄影中一线的人物,哪知道2015年之后新人太厉害,完全没有我这等老家伙的生存空间。看着新人们拍的照片一个比一个棒,我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痒。但又是无可奈何。人家吃苦熬夜爬山上高原去极地,这种精力和体力的投入,我是真做不到。人家用的相机和镜头型号,已经让我感到渐渐陌生。人家用的新后期技术,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光眼馋,自己试试。有一天,心血来潮拿出好友刘老师拍得还不错的银河,想模仿最新银河处理技术试一下,试了半天没出来。于是拉下老脸问了下你们喜欢的TT张敬宜。

TT张敬宜,辈分上算是我学生,当年她上初中时我还给她讲过天文课(哈哈哈-编者注)。赶紧问问。小张菇凉告诉我,白平衡往灰了调。我一下子郁闷了,似乎自己还在10年前那种用蓝紫色调对抗光害的阶段。然后小张菇凉给了我一张尤里·别列斯基的片子,说,参考这个。我说不行啊,低空怎么都发红,她说那没辙,光害还是很影响的。

WDCM上传图片

机不如人,技不如人,地方也不如人,于是又开始琢磨鸡贼的方式。前两年,我曾用物端棱镜拍过流星的光谱,光谱的思路感觉挺专业的,应该再做做文章。毕竟我还是有七年天文专业的功底。当年天文爱好者中的大咖,浩渺兄弟(我到现在也没分出他俩谁是谁)做的物端棱镜我还是买了一个,当时除了拍流星光谱并没有想别的。再后来,有北大附中的学生利用这个思路拍到了日全食的闪光光谱。当时浩渺兄弟还告诉我,拍星空,也很有意思。

好,就它了。

物端棱镜啊,物端棱镜,过气天文摄影师的第二次逆袭,就靠你了。(第一次逆袭,是用的富士人像镜头,大家可以看我上一期文章老镜头的神奇 | Fujinon EBC 85 SF)。物端棱镜,将星光色散,得到星的光谱。因为没有狭缝,所以得到的是无缝光谱,所以分辨率是上不去的。高分辨率的光谱细节得不到,低分辨率的没问题,毕竟在短焦镜头下,星是可以按照点光源来看待的,所以只要长时间曝光,就可以利用地球自转把谱线拉出来。说着简单,用着可就难了。物端棱镜是将光折射出一个角度,如何能对到要拍的星,就是一个难题。

我的方法,就是蒙着来。先估计一下棱镜的方向,然后通过亮光源大概得到偏差的角度,再然后,在天上找一个亮目标开拍。来吧,天琴座,织女星。镜头50mm,光圈2.8,天还没黑透,深深的墨水蓝色,好吧,iso400,曝光5分钟。

5分钟后,满心欢喜——哎?我的光谱呢?

还是棱镜没用对,如果想得到谱线,就需要让恒星周日视运动方向与色散方向垂直才行。哎,重新调吧,算角度,找目标,旋转棱镜,边旋边找,然后放大对焦,仔细观察周日视运动方向,一切搞定,夜色也更深了。不好,我要的是蓝色夜空,不要黑的。赶紧拍。

5分钟的煎熬,出来一看,乐了。

WDCM上传图片

第一张星野光谱摄影作品:天琴座

织女星光谱的氢吸收线,赫然于眼前。当年我用2.16米望远镜拍光谱都没这么兴奋。更有意思的是,在天琴座中,还有几个光谱变得一截儿一截儿的,我立刻明白了,这是M型星的氧化钛连续吸收。这整个是个光谱巡天设备啊。如此一说,我应该能找到具有发射线的天体。在读某师大天文系的时候,何香涛教授寻找类星体的方法就是在望远镜前加物端棱镜,然后去找发射线。我的发射线呢?按说天琴座中的M57环状星云应该有发射线。我把照片放大了仔细找,还真找到啦,可惜太暗弱。

WDCM上传图片

第二章星野光谱摄影作品:从天鹅到海豚

有意思,换个天区,再试试看。

天鹅座之头,海豚座之边,我要拍这里,因为这里藏匿着更为明亮的哑铃星云M27,虽然是展源,但在50mm下,也和点光源差不多吧。这次比前一次熟练得多,拍出来后很容易就找到了M27的发射线,一蓝一红,也就是H-alpha和H-beta。

继续继续,目标仙后座——讲真,只有这些亮星明显的星座我才能拍,因为在加上棱镜之后真的找不到天区。仙后座也很给力,除了找到了暗弱的吃豆人星云的光谱,还找到了一颗明亮的发射线星……过气摄影师的第二次逆袭,成功。

为了让画面稍微生动点,这次我特地把树尖拍进去了,有了树,我就可以称之为星野光谱摄影(哈哈哈—编者注)。不过,为什么感觉那么像抖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