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3 16:24:30
来源: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黄溯初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以儒家为主流,然而儒文化在汉朝以后也有发展,如南宋时期的平阳学统和永嘉(即今温州)学派,他们在传统儒家之外就特别注重经世济用。本文要讲的永嘉黄家的代表人物黄溯初就是这样,他被称为永嘉第一流人物,是辛亥革命的元老,集政治家、金融家、教育家和慈善家等等于一身,他同时又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传统的孝义家风对他影响至深。
黄群,字溯初,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八年(1883年),祖籍浙江省平阳县万船乡郑楼村,历代耕读,父亲一辈全家族弃农经商,迁到永嘉县城。黄溯初从小与众不同,他的发小陈敬第在《永嘉黄君群传》一文中所说他:“幼好学深思,尝临流坐古树下,半日不去,人莫能测,但见端凝异常儿。”同场好友刘道铿在回忆文章中也说黄“幼时临流濯足,有澄清四海之志”。说得略微有点玄,有溢美的嫌疑,然而黄溯初自幼崎嶷是无疑的,好在他长大之后也没有了,没有辜负亲戚朋友之所望。
1914年,进步党要人在北京合影
黄溯初的大家庭当属于“ 风美者”,伯父冠圭公没有子嗣,过继黄溯初为嗣子,黄溯初在家族中不仅是伯父和父亲的儿子,更是家族的掌门人。黄溯初的父亲冠鳌公生有四子,他是第三子,二哥早夭,四弟黄梅初原本掌管家族生意,在上海开设通易贸易公司,经营温州土特产,1918年遭遇民国年间著名的普济轮海难过世,他就接手负责照顾兄嫂和弟妇的生活,并把侄儿侄女的抚育、培养和婚嫁的责任全部担负起来,他敬老慈幼的修养品德也是“风美”家风的传承。他自己和冠圭公一样没有生儿子,就以黄梅初的儿子达权为嗣子,后来黄达权成为他的助手,一应艰难工作都有黄达权协助完成,成为当时社会名流,而另一个侄儿黄达聪则被他培养成为大画家。黄达聪也是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不少海上书画大家都出自他的门下。
《立报》对黄溯初的专访报道
黄溯初的嗣父冠圭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1921年,冠圭公九十大寿,由梁启超述、姚华书的一篇《黄太公寿辞》中说:“溯初克于持己,敏于察物,忠于待友,而热于忧世,事所宜任者罔不顾,顾謇謇焉终不稍自枉以徇俗流,故常在困横中,然契而不舍之度终不改也。意者其所受太公之教深矣。”强调了冠圭公对黄溯初的教育和影响,但梁任公有私心,他着实是借为冠圭公祝寿而大大表扬了一番自己的爱将溯初先生。冠圭公九十大寿之年,正值黄家鼎盛之时,然而冠圭公并未大办特办,享受人生,而是将“称觞之资”移作他用,一部分开办瓯海医院,购买医疗器械;一部分购地建校,创办了平阳郑楼小学,郑楼小学后来改造成为温州师范学院。黄溯初帮助父亲冠圭公完成了这两项夙缘,孝义两全,既全孝道,又“嘉惠地人”,第二年,心无挂碍的冠圭公就安详归道山而去了。
黄溯初著《敬乡楼诗》,1947年印行
父亲离世后,黄溯初除了每年支付巨资用于瓯海医院和郑楼小学,还着手整理温州文献,以个人的力量刻印《敬乡楼文丛》,是温州学术史上的一大壮举。至1940年初,黄溯初还成为“高陶事件”的幕后总策划,精心安排高宗武、陶希圣二人同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并以二人名义在香港《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黄溯初因此而成为民族英雄,他为抗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自己却于抗战胜利的前夜因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