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 | 嘉定古代名人:一代儒宗——钱大昕

2019/4/10 13:19:47

来源: 嘉定博物馆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全身像

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望仙(今属外冈镇)人。乾隆十六年(1751)因献赋获赐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入值尚书房,为皇十二子讲学。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生前就已饮誉海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后人整理出版《嘉定钱大昕全集》。

著名学者陈寅恪称钱大昕为“清代史家第一人”;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史学家陈垣也说:“顾炎武的《日知录》在清代是第一流的,但还不是第一,第一应推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他还说:“平生最崇拜钱辛楣先生!”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这位令陈寅恪、陈垣如此崇拜的钱大昕先生是嘉定人中的翘楚,民国时期曾被江苏省表彰为 “有益于国家的,有功于民族的,可谓人伦表率的”三十名乡贤之一。

天资聪慧

钱大昕是嘉定外冈人。据称,钱氏周岁即能认字,三岁能诵读堂上匾额和对联,五岁接触经书,十岁能写八股文,十三岁应童子试,受到老师林上梓(嘉定知县)肯定,十五岁即考论马瑞临《文献通考》,乡里称之为“神童”。当年复应童子试,中秀才,得到内阁学士刘藻激赏,谓“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

 

在嘉定,钱家和王家一贫一富,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而正是在这一年,钱大昕与王鸣盛结交成为密友,一同学习。有个故事:一日,大昕在塾检阅历书,鸣盛负才自视甚高,谓大昕曰:“吾与若偕读,能先默诵者为胜。”大昕允之。鸣盛甫读一遍,已能背诵。大昕读三遍而始能之。同塾之人,于是称赞鸣盛而劣大昕。仅过了一日,再试之,大昕一字不误,而鸣盛则间有讹脱。

WDCM上传图片

▲王鸣盛像

王鸣盛之父王尔达(虚亭先生)见钱大昕好读书,会读书,认真读书,认定这个穷小子将来会有大出息,是个绩优的“潜力股”,于是将小女儿王顺瑛许配给钱。

入赘王家

二十三岁时,大昕和王顺瑛结婚,入赘王家,岳父对其照顾有加,夫妻感情甚笃。由于大昕年幼多病,身体瘦弱,王家亲友嘲笑他为“碧鹳”。

“碧鹳郎君”是一个典故。唐代,刺史韦珗准备招裴宽为女婿,就带着裴宽去见族人,裴宽长得又瘦又高,穿了一件青绿色的长衫,族人瞧不起他,笑话他像一只青色的长腿鹳鸟。后来裴宽发迹,成了朝中贵官,“碧鹳”成了佳婿的代名词,变成了“碧鹳郎君”。只是,钱大昕被称“碧鹳”之时尚未发达。

WDCM上传图片

▲鹳鸟

而密友兼妻兄王鸣盛中举甚早,钱大昕却两次落第,王家不免有人说闲话,谓其“骨相寒陋,功名无望”,甚至王家的亲戚奴仆皆瞧不起他,窃议王尔达是否看走了眼,为何将钟爱的小女儿嫁之。

“钱”途光明

钱大昕曾随沈德潜学诗,二十二岁进入苏州紫阳书院,院长王峻对其期望甚深,鞭策颇严。受王峻影响,大昕坚定了终身从事史学研究的志向。在紫阳书院,王艮斋先生阅其课义、诗赋、论策,叹赏不已,称其为“此天下才也”。江苏巡抚试以《周礼》《文献通考》两论,钱氏下笔千言,致院中名宿莫不敛手敬之。

读书的同时,大昕请教于经学大师惠栋。惠栋年长钱三十多岁,两人讨论《周易》,几忘疲倦,成为忘年之交。日后大昕精研古经义及声韵训诂之学,即受惠栋启发。

二十四岁时,钱大昕的机会降临。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江南的学子纷献诗进赋,大昕亦进赋一篇,江南共有六人的作品入选,他是其中之一,获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七岁参加会试获进士功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帝爱其才学,入值尚书房,不久擢拔为侍读,负责为第十二皇子讲学。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故居潜研堂

钱大昕四十岁时染患伤寒,一度性命垂危。病愈后,夫人王氏得呕泄之症去世。钱大昕以病为由,告假返乡休养。四十一岁,在嘉定县城的孩儿桥(小囡桥)巷购买了一所房子,名其堂曰“潜研”,以经史自娱,其著作常用此堂号命名。四十二岁,在其父催促下,重返京城。四十八岁,父亲去世,他弃官奔丧,还归乡里,告病不复出,结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钱大昕历任南京钟山书院院长、江苏娄东书院院长。六十二岁任紫阳书院院长,回到四十年前读书之处,追忆名师益友,得窥古人堂奥,乃奋然以振兴文教为己任。他主持紫阳书院共十六年,“一时贤士受业于门下,不下二千人,悉皆精研古学,育英才无数”

潜心国学

乾隆、嘉庆年间,全国的学者不约而同地“爱好”考据,有阎若璩、胡渭、万斯同、惠士奇、惠栋、陈祖范、王懋竑、江永、秦蕙田、王峻、戴震、王鸣盛、曹仁虎、李文藻、邵晋涵、钱塘等。

这么多大师,偏偏喜欢翻箱倒柜,从故纸堆里考证诸如此类的问题:古人说话有没有轻唇音F与W?“非”和“帮”、“敷”与“奉”的发音又有什么渊源关系?“无”发成“模”,又转为“毛”,“毛”的古音为“谋”,所以“模”也能转为“毛”等等。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清初,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清政府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高压钳制,以杜绝反清言论的传播。最为臭名昭著的手段就是大兴文字狱。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出生前六十多年,离嘉定不远的湖州南浔发生“《明史》案”。钱大昕出生前两年,“吕留良案”震动全国。

  有人统计,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 大大小小的文字狱就发生了一百三十多次,平均算来,一年就超过两次。    可别小看了这个数字,只要是跟案情沾得上一丁点关系,都逃不开杀头抄家的命运。“主犯”更是株连九族,往    往是全家处死,主要亲属无一漏网,关系稍远的亲属,则流放边关苦寒之地。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之中,不仅      餐风露宿,行程艰难,且饱受押运小吏的折磨,十有八九命丧途中。

WDCM上传图片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要做学问,选择那些远离政治的学科,风险最小;选择那些远离本朝本代的史料进行研究,安全系数最高。于是,大家纷纷沉湎于考据训诂、孜孜于文字音韵。

钱大昕、王鸣盛,就是这支考据训诂大军的领袖。

学术大师

钱大昕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字学、音韵学、天文、地理、职官、氏族、金石、断代、少数民族文字等等。其成就巨大,堪称一代儒宗。

我们看到对他的类似褒扬就有:“学究天人”“国学巨擘”“无所不通的史学大师”“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卓有贡献的学术大师”“清代史家第一人”“一代儒宗”“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一代大家”“古今金石学之冠”“中国的达尔文”等。

同时代的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中评价钱大昕“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梁玉绳甚至称其为“犹古之郑康成”

WDCM上传图片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正是由于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学术界、史学界对他研究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是研究热点。

由于有了钱大昕、王鸣盛,嘉定,在乾嘉时期,成为全国的史学中心。

 

实事求是

钱大昕长于嘉定,宦于京师,后又归隐于江南,潜心治学,研读经史,过着恬静的学者生活。有学者指出,钱氏虽长期浸淫于经史之中,但他并不因此而远离社会。钱大昕虽以考据著称,但并不忽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他认为,“儒者立言,当为万事万民虑”。“实事求是”是钱大昕治学的核心。他对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种种政治、社会现象给予了极大关注,尤其重视民生之疾苦,常常因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压榨而怒发冲冠:“民其不堪命乎?”“民实不服!”即是其愤怒的呼声。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竹石灵芝图》 嘉定博物馆藏

宋明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法令,而统治者是不必遵守的。为此,钱大昕在《大学论》一文中指出:“……不敢尊己而卑人,不敢责人而宽己,不以己之所难者强诸人,不以己之所恶者加诸人。”在这里,钱大昕明白告诉统治者,你们苛刻的道德律令,不合乎民之所好,所以人民就不会服从。如果要老百姓服从,你们自己就先要做到。如果自己不能“灭人欲”,最好还是承认民众欲望的合理性,不要尊己而卑人,责人而宽己,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强加于人。现实黑暗,而他毕竟是一介书生,无力改变现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正当壮年、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会义无反顾地辞官归田,孜孜以求,终老书斋,而不悔以考据训诂为一生事业;也不难理解他执教东南后,会出现“一时贤士大受业于门下者,不下二千人”这种空前兴盛的学术现象。

WDCM上传图片

清 钱大昕书法竹刻臂搁 嘉定博物馆藏

钱大昕是一位通才,是通儒型、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宗师,要领略他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风范,感受他的道德文章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和影响力,需要博通的学识。这位学术巨子在其勤奋著述的一生中,所体现的“博而孱守,默而湛思”的风范,“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精神,平允谦和、薄责于人的学德,值得我们去体味、去思考。

钱家逸事

与钱大昕同时代的纪昀的诸多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是因为,除了纪晓岚诙谐幽默外,他还十分擅长自我宣传、自我包装,时不时制造些轶事绯闻。而钱大昕治学严谨,缺乏幽默,学问很高,曲高和寡,民间的“粉丝”不多。

钱大昕与纪昀、纪昭、刘墉、卢文弨是好友,时常唱和酬酢。有一次聚会,刘墉想起他为一家理发店书过“整容堂”的堂名,但还缺门联,就请各位撰联。纪昀作了两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钱大昕对的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经在场者评论,纪昀所作的对联通俗易懂,也不失风趣,但在文采与韵味方面却不如钱大昕。大家一致认为,钱大昕的对联更有深意,更胜一筹。

WDCM上传图片

纪昀像

对于嘉定人钱大昕,在这里还有一小小的交待。

钱大昕的祖先原本不是嘉定本地人。明朝正德年间,常熟双凤里的农民钱锱来到嘉定盛泾一个姓管的人家,入赘为婿,后因没有足够的资费回常熟,便定居嘉定。到了钱锱的孙子辈分家,一支居于外冈,一支居住在望仙桥。迁居望仙桥的就是钱大昕的高曾祖,名叫钱炳。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是县学生,父亲钱桂发是县学附生,都做过乡村塾师。钱王炯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据说,六十九岁时,恰逢朝廷恩诏,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粮食和布匹,同乡中有不少人虚报自己的年龄领取赏赐。有人劝钱王炯也这样做,钱王炯却态度严肃:“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他年逾八十仍日日读书不辍,说是“一日不读书便俗”。父亲钱桂发同样性耿介,不妄与人交。

WDCM上传图片

钱大昕墓 (外冈清竹园内

钱大昕之后,钱氏家族可谓是“东南望族”:他的弟弟钱大昭是经史专家,其后人中有一代外交家钱其琛。

侄子钱塘也是音韵、文字方面的学术权威。另一侄子钱坫,既做官又治学。还有钱大昕、钱大昭的儿孙辈……这串名单可以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