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 | 嘉定古代名人:家国同悲——侯岐曾

2019/2/13 14:25:55

来源:嘉定博物馆

WDCM上传图片

家国同悲——侯岐曾

  侯岐曾(1595—1647),明嘉定紫堤村(今属闵行区)人,字雍瞻,号广维,为抗清英雄侯峒曾之弟。十一岁为县学生员,常夜读不辍。进入太学后,才学日增。与兄峒曾一起执掌文坛,为江南数十年名教宗主。清顺治二年(1645),与兄同抗清于嘉定,兄殉难,亟图继起。与陈子龙、顾咸正、夏完淳等准备起事。事败,顾、夏两人被拘,陈子龙逃匿岐曾处。陈被捕,投水而亡,侯岐曾受牵连被拘。在清军营中,坚不下跪,面斥清巡抚土国宝,被杀害于松江城西门云间第一桥。著有《雍瞻诗文书稿》《疁城救时急务》《日记》等。

WDCM上传图片

▲侯岐曾像


克难生存 举步维艰

  1645年夏秋之交,“嘉定三屠”时,峒曾和他的两个儿子投水而死,死后被清兵枭首于西城门。清兵攻城时,受峒曾之命,侯岐曾逃出嘉定城,奉母亲龚氏避往江村(今闵行区紫堤村)故居。峒曾的儿子玄瀞与岐曾的长子玄汸,在屠城时适在他所,因而得以暂免诛杀之祸。风雨过后,家国俱变。史载,城破后,朝廷搜捕侯玄瀞的诏令已下,侯岐曾的儿子侯玄涵不暇顾家,“挟瀞以逃”。这时,有传闻,清追兵将至,“玄瀞大惧,欲归就死”。玄涵“持之泣曰:汝死,吾世父目不瞑矣!汝速行,吾代汝死”。玄涵想以死掩护堂弟求生,保住伯父峒曾一家的唯一血脉,便在自己衣服上写下侯玄瀞的姓名,跃入水中,却被人救起。后来,侯玄涵、侯玄瀞藏匿于扬州天宁寺。

WDCM上传图片

▲今扬州天宁寺

  清朝在江南建立统治秩序之始,首先就是行剃发令。对剃发的程度,官府作了不同的区分,即按“五等”定罪。所谓“五等”,就是“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家国巨变,礼法更张,岐曾无力回天。为了生存下去,岐曾不得不剃发。此时的侯岐曾,“绝迹忍饿”,以虚弱多病之身挑起侍奉老母,抚养孤嫂、侄子、侄媳及侯氏家族几十人的重担,以“保孤奉母修为己责,致使两年内须发为之尽白”。家人亲友间,都以“忠孝大节”为重,这成了他们苟活于世的最大动力。岐曾说,他的“立孤之义”可以“与死节同炳千秋”。但即使高举忠孝的大旗,面对生存的压力,岐曾还是处处感到危险。他认为,在龙潭虎穴中为生,是“待死而已”,被迫在乡间四处躲藏,又像一个“活死人”。

  侯峒曾与侯岐曾手足情深,当岐曾得知峒曾牺牲后,无限悲痛,曾作诗《哭长兄》一首,以示哀思:

吾兄忠义古人追,
万旅云从建义旗。
赤手银河非易事,
丹心碧血岂求知。
玉音竞说从天下,
金版应怜出地悲。
莫向春风梦春草,
江家池岂谢家池。

WDCM上传图片

▲“剃发令”中要求的“金钱鼠尾”发型

  侯氏一门忠烈,岐曾的侄儿、峒曾唯一存世的儿子玄瀞,作为最著名的抗清义士的孤儿,至死未曾剃发,所以他的日常行动多需要已剃发的岐曾之子玄汸代劳,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侯家时时需要提防清廷爪牙的缉捕,一家人四处避难,生活之艰辛,难以用言语形容。从顺治三年(1646)正月初一起,侯岐曾开始写日记,至顺治四年(1647)五月初十日止。

  由于时局动荡,政策高压,岐曾日记所述,涉及当时的敏感时事与地方抗清活动,语词之间颇多隐晦。比如,他提及其亲家夏允彝到嘉定时,为避人耳目,化名黄志华。他与黄志华“密通往来”,抬头称“黄老”。岐曾最信任的仆人刘驯亦改称川马。

WDCM上传图片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像(徐漳《邦彦画像》)

  明清易代之后,曾经显赫江南一个世纪的嘉定侯家,“三世之业荡尽,惟存薄田”。此时,侯家主要成员有侯岐曾,老母龚氏,侯峒曾的妻子李氏,侯峒曾的小儿子侯玄瀞、聘妻盛蕴贞,侯岐曾的三个儿子侯玄汸、妻子宁若生,侯玄涵、妻子章有渭,侯玄洵、妻子夏淑吉。侯岐曾苦苦支撑这样一个数十人的大家庭。家庭生活的各种开销,官府衙门的繁重摊派,地痞胥吏的无耻敲诈,散兵游勇的各种威吓,使岐曾身心俱累。以前,作为嘉定大户人家的侯家,每年夏至、秋至和清明、中秋、除夕等重要时节,都要举行大规模敬天地、事祖宗的祭祀。但此时,侯家的祀典活动几乎废止。六月间,寡嫂李氏忽然病重绝命,当天就匆忙入棺。尽管丧事办得十分简单,但办丧事的开销却让岐曾颇感为难。家中的钱物很快用完了,衙门中的差人又催促税款,岐曾千方百计凑了些钱,打发了他们。他在给杨维斗的信中说道,生活艰辛的程度简直到了“皮穿骨尽”的地步。清初,江南各地新建立的衙门,已开始向城乡民众征收赋税。作为明朝“烈士”之家,侯家是上了官府黑名单的,虽然一家分散隐居在乡间各地,各种田税依然不能豁免。为了疏通官府,获得同情,岐曾一家必须支付比别人更多的“保护费”,生活愈加艰难。此时,官府又增派乡间荡田税,岐曾不堪重负。

WDCM上传图片

  七月初二日,岐曾写道:“取租未已,粮务又急。”正在准备叫掌租的诸仆过来商量,衙门的“逼粮差子”又到了。次日,他得知“租、粮二者,署官皆亲比严拿,万分无姑缓理”。岐曾不得不让分管收租的仆人们紧急商量。到八月初,城中有信说是官府要摊派卖人参事。

  清廷对人参钟爱有加,人参的种植、开采、出售,几乎都由皇室统管,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顺治元年(1644),清廷出台“专卖令”,对人参销售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强制性的定点、定价和指令性统销政策,迫于皇威或是为了一己私利,地方官员十分重视人参销售之事,不惜花费大量地方财力,去完成各个年度的人参“变价银”上缴任务,于是出现人参摊派。

WDCM上传图片

  侯家被派了差不多四斤,岐曾希望“领一免三”,其他还有数两杂费。官府的人说,催收已刻不容迟,岐曾当即分派人手到各乡去处理。八月初六,派仆人刘驯入嘉定城,带去应付官府的粮银二十两,另交数十两给刘驯去衙门打点疏通。

  衙门中一位姓管的胥吏,尽管还是侯家的亲戚,也经常来索粮索银,“扰扰无刻静”。

  除了经济的压力, 侯岐曾还活在巨大的恐惧中。1646 年五月二十八日,岐曾听说巡抚土国宝以及“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李成栋都到了嘉定县城,表示了很大的不安,说:“其中莫不有危机乎?”


坚持抗清 矢志不渝

  隐居乡村的侯岐曾,苦苦支撑大家庭的负担。对于故国的思念,特别是失去的亲人,“时时仰天扼吭”,他暗中和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杨延枢、夏之旭等抗清志士往来,密切关注时局。

WDCM上传图片

▲陈子龙像(徐漳《邦彦画像》)

  夏完淳的父亲是抗清殉节的名士夏允彝,与陈子龙是同科进士。允彝的兄长夏之旭,也是地下抗清志士。还有明朝大学士顾鼎臣的曾孙、昆山人顾咸正。顾咸正是明末的举人,曾任延安府推官,此时逃回故里隐居,仍忠于明室。他的儿子顾天逵(大鸿)是侯岐曾的女婿。青浦的夏家、嘉定的侯家、昆山的顾家由姻亲形成为一个患难与共的团体,经常聚会于岐曾的侄儿侯玄瀞(此时已还俗回到嘉定)家,“谈及时事,各蓄异谋”。据载,夏完淳也曾避难于侯家,写有与侯玄涵等人共勉的诗,其中一句“星霜握手同兄弟,风雨知心托死生”,很让人感怀。

  松江的抗清名士陈子龙曾说:“吾生平交满天下,今日乃知侯氏父子兄弟真人杰也。”陈子龙最后的逃难生活,就是在岐曾的帮助下度过的,这是后话。

WDCM上传图片

▲ 电影《柳如是》中的陈子龙(冯绍峰饰)

  在松江等地,陈子龙、夏完淳等人准备举事。他们的行动,是看到吴胜兆反清计划带来的一丝希望。

  此时的松江提督吴胜兆,辽东人,是明朝军队的降将,随清兵一路从征到江南。吴胜兆因为与江宁巡抚土国宝有矛盾,总督军务招抚江南经略使洪承畴又弹劾吴胜兆滥收江南一带的“白腰党”降卒,吴胜兆遂密谋起兵反清。他的部下、长洲县诸生戴之俊是陈子龙的旧识,也唆使吴胜兆起兵,并密晤陈子龙,一再请求陈子龙联络黄道周(黄系陈座师)族子、南明鲁监国、舟山守将黄斌卿率舟师一同会合起兵反清。

WDCM上传图片

▲明朝军队

  黄斌卿是夏允彝的结拜兄弟,顾咸正与侯玄瀞、夏完淳等即分头行动,写具奏本、禀揭、条陈等文书,托谢尧文交付给船工孙龙,送往舟山黄斌卿处。行前,顾咸正叮嘱谢尧文“须谨慎,此事关系身家性命”。谢尧文是嘉定人,曾因事犯狱,是岐曾救了他。顺治四年(1647)三月,谢尧文在柘林(今奉贤)附近,因衣冠与时不合,露出疑点,被清兵抓获,同时搜出了一些书信表疏。谢被捕后受到重刑,把陈子龙、吴胜兆联合反清的计划全部招供。此案恰由松江提督吴胜兆负责,抓到谢尧文后,吴胜兆只作了关押处理,没作进一步审问。不久,由于吴胜兆的部下发生内讧,吴的兵变计划泄露。土国宝派人搜查吴府,发现了那些“逆反”书信与表疏。随后,清政府即按名搜捕, 除侯玄瀞等二十多名抗清人士逃出外,顾咸正、夏完淳等抗清志士计三十四人,都被捕获。

WDCM上传图片

  陈子龙听到抓捕风声后,急忙找到嘉定的侯岐曾。岐曾对陈的到来表示“且惊且慰,惊则惊,火海横流,虽鳖官蛟宅不得高其枕,慰则慰,大鹏海运,迥翔容与,姑就鹞鸟而谋一被之安也”。他十分明白藏匿“朝廷钦犯”陈子龙将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危险,但他认为,“不除此属,天下终不得太平”。仍对陈子龙的反清事业寄予希望。

  岐曾先将他们藏在封浜的仆人刘驯家里,但很快就引起了四邻怀疑。后来,在岐曾的安排下,陈子龙等人又被转移到其昆山女婿顾天逵家。

  五月十一日,由于仆人告密,陈子龙在吴县潭山顾天逵家的祖墓附近被捕。清兵立即对陈子龙进行审讯,陈子龙“植立不屈,神色不变”。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赴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兵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陈子龙时年四十六岁。次日,陈子龙的遗体被发现,其门生具棺将其埋葬。

WDCM上传图片

▲今松江跨塘桥


家国同悲 无以归宿

  受到牵连的侯岐曾处境万分危险。顺治四年(1647) 五月初七,岐曾准备请工匠为母亲打造一具寿棺。第二天,有人来报告消息,说官府当晚可能会来他们的住处抓人,岐曾带着侥幸心理让家人保持镇静。初九,报信人再传危信,且“彰彰有据”。但此时的侯岐曾,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五月初十,岐曾写下了最后的日记,十分简单:“早,汸辞入城。王内三两书来,才附一札。”王内三是王泰际的字,他与黄淳耀是同科进士,与侯、黄先生一起参加过嘉定抗清守城,他的两个儿子王霖汝、王楫汝首先组织抵抗,揭开了嘉定抗清斗争的序幕。日记中附的这个札,是封短信:“……弟为大兵将入疁境,闻多所征捕。寒家万分极危,然不暇自计,而亟望吾翁择其所安。真切心事,不出前柬所云,但愧意有余而力不及。更无一条必稳之路,惟吾翁自审择之。”根据后来玄汸的说法,这封短札是岐曾的仆人刘驯从昆山回来,告知彼处情况后,岐曾感到情况万分危急,于当天晚上写好,准备托王泰际带给陈子龙的,不料,第二天他们都被捕了。这封短札就成了岐曾的绝笔。

WDCM上传图片

  岐曾被捕时的情形是,清兵捕得仆人刘驯,“问玄安在? ( 驯) 故引之别室,冀主可徐遁”。“岐曾‘闻变’顾端坐以待。俟太恭人从旁室出。即就缚,身被数创。”其母亲龚氏太夫人,眼看岐曾被带走,从容投河死,侯岐曾的妾刘氏也陪着婆婆一起赴死。

  五月十二日,侯岐曾被押解到了松江城。侯岐曾本未上黑名单,巡抚土国宝对他审讯后,有怜悯之意,派人送来酒菜传话:“汝湖海无名,待家信通,得不死。”岐曾曰:“吾已无家,何信为?”次日再审,岐曾踞坐,用嘉定方言大骂不止,胥吏以北方官话翻译给土国宝听,土国宝震怒,以为不识好歹,遂起杀心。十四日中午,岐曾与夏完淳、顾咸正及仆人刘驯等一起,被杀害于松江城西门的跨塘桥,即“云间第一桥”,时年五十二岁。与他们一同死难的,还有顾咸正的两个儿子顾天达与顾天逵。

  侯岐曾死后,侯家只剩下了几代寡妇。媳妇夏淑吉设法雇人,先后打捞到投河而死的侯岐曾的母亲龚氏和妾刘氏的尸体,埋在侯氏祖坟旁。随后又打点周旋,终于找到了公公的尸体,妥善收殓。

  为避劫难,“嘉定三屠”后,嘉定侯氏多改姓杨或徐,他们相约不入仕奉新主,以务农或设教卖画等方式继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