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钱学森最欣赏的年轻人昨天在人民大会堂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2018/12/20 16:10:01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孙家栋院士因在航天领域等突出贡献入选该名单。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WDCM上传图片

回顾自己的航天人生,他曾饱含深情地说:“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从新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起步,孙家栋跟着钱学森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这位今天的“改革先锋”在当年正是钱学森眼中“最欣赏的年轻人”。

WDCM上传图片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看望恩师钱学森

孙家栋永远难忘钱学森带领他搞航天的那个年代,那时,中国航天刚刚艰难起步,孙家栋正在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在苏联留学期间,每年年终考试孙家栋都能获得全优的成绩,毕业时荣获了斯大林金质奖章。毕业后,孙家栋下定决心为祖国建设大干一番,而命运则给孙家栋造就了一份特殊的机遇。

WDCM上传图片

苏联读书时期的孙家栋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归国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部报到,让他去搞导弹总体,他真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他能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工作,可以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担心的是,他自己学的是航空专业,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不久,孙家栋参加了院长钱学森主持的一个会议,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影响他一生的师长。

 

此时,苏联提供的第一批导弹的图纸资料到达,仿制导弹的工作随之展开。可那时,除了钱学森以外,谁也没见过真导弹,只有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当时,钱学森亲自编制课程大纲给大家讲授导弹概论,他讲的课深入浅出,大家都爱听。孙家栋精通俄语又懂技术,从事的又是导弹总体设计工作,他掌握的东西就比别人多了一些。

 

那时,钱学森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到导弹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开始,孙家栋面对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有点紧张,悄悄观察钱学森,他发现,钱学森眼睛里总是满含笑意,神态和蔼、平易近人,尤其对青年人特别关怀。孙家栋的拘束感逐渐消除,他常常带着图纸请教钱学森,钱学森总是有问必答,深入浅出,令孙家栋非常敬佩。而钱学森也发现,这个年轻小伙子所提的问题越来越有深度,特别在导弹总体思路、制定总体方案方面,让钱学森都刮目相看。

WDCM上传图片

1960年8月13日,在国防部五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了全部图纸、资料,面对困境,科研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之路。就在苏联撤走专家83天后,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

 

导弹研制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1962年,“东风二号”发射失败,当时孙家栋所在的总体部压力很大。钱学森主动给他们减压,他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试验方法,大胆工作。你们所提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来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这一席话一下子把孙家栋他们的顾虑打消了。后来,孙家栋自己当了领导之后,看到年轻人工作上有什么差错,也常常像钱学森那样,替他们担责任,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把事情办好。

 

至今,孙家栋还对钱学森严谨的工作作风记忆犹新。一次,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四个陀螺要完成装配后,再拆开重新包装运往发射基地。当时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跟孙家栋说,四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只要第一个能装上,其它三个应该没问题,孙家栋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万万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却出现了问题,陀螺怎么也装不上。钱学森听了汇报后并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指示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他亲自来到现场,也不说话,就看着工人研磨装配。孙家栋带着工人师傅从第一天下午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最后装好,钱学森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4点。

WDCM上传图片

这件事孙家栋记了一辈子,他说,虽然钱学森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他感到比批评更严厉。从此,孙家栋干航天抓质量,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有人说孙家栋太严厉了,孙家栋却说:这是钱学森为我们树立的严谨的好作风,我们必须认真办好每件事。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孙家栋还在苏联留学。回国后,孙家栋发表了一篇名为《对苏联发射卫星采用火箭的猜想》的文章,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钱学森把孙家栋叫到办公室,专门与他讨论了这篇文章,还给他提出建议:“你的想法很好,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我想,你的文章题目是否可改一个字,把‘猜’改为‘设’,因为我们都是搞科学的,设想是不是要比猜想会严谨一些?”后来,孙家栋的文章果然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而钱学森积极支持了孙家栋敢为人先的科学设想,这也为后来的举贤荐能埋下了伏笔。

WDCM上传图片

1967年3月,国家要加快卫星研制速度,但谁来担当此任?钱学森思前想后,认为孙家栋是搞卫星总体是最合适人选,于是亲自向聂荣臻元帅推荐,让孙家栋担任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领导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调令下达之后,钱学森把孙家栋请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尽管我们面前有很多的困难,我们也要集中精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加快卫星研制速度,实现1970年将中国的人造卫星发射上天。从此,孙家栋挑起了这副“天字号任务”光荣而沉重的担子。

 

那时的孙家栋已充分展现出擅长总体协调的能力,他详细考察了一分院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挑选出十八位来自不同单位的18名的技术人员,这就是后来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有趣的是,1967年10月,当“十八勇士”离开时,一分院“文革”中原本势不两立的两派竟然都高举彩旗、敲锣打鼓,热烈欢送,连钱学森也高兴地说:“你这个家栋真有办法!”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在协调技术工作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星基本完成。百忙中的周恩来总理要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孙家栋接到钱学森让他一起去给周恩来汇报卫星准备工作的通知时,惊喜与激动无法言表。会上,钱学森热情地把孙家栋介绍给周总理,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风趣地说:“噢,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

WDCM上传图片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当太空中传回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时,举国欢腾。孙家栋在兴奋之余,更感压力,因为,这只是完成了钱学森制定的卫星“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步。此后的数十年间,孙家栋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多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研制,担任了中国探月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把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送上了月球……钱学森的高瞻远瞩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现实,而这就是他对恩师最好的回报。

WDCM上传图片

许多年后,孙家栋已成为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他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从担任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到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设计师,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但在他心里,钱学森始终是他的最尊敬的师长。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和夫人魏素萍到钱老家中看望钱老,那天,钱学森特别高兴,满面笑容地鼓掌欢迎他们,还主动提出要合影留念。每年钱学森快过生日时,就能收到一张孙家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着生日贺词的贺卡,逢年过节,孙家栋也总会收到来自钱学森的贺卡与贺信。

WDCM上传图片

2009年3月,就在钱学森去世前半年,孙家栋收到了一封钱学森写给他的生日贺信。

WDCM上传图片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孙家栋一字一句地看着信,心中阵阵激动,他拿起电话打给了钱学森,对这位98岁的航天老人表示诚挚的感谢。钱学森是他的领导和恩师,比他年长18岁,在信中竟7次用“您”这个称呼,还称他80岁为大寿,这些,他都“不敢当”。孙家栋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他觉得自己能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十分幸运的,钱学森的谆谆教诲,还有他的谦虚谨慎、严谨认真,都使他一生受用。

 

后来,他才知道,那封生日贺信写好之后,钱学森让儿子钱永刚读了一遍,他一字一句认真听完后,认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颇有感触地说:“家栋都要到80岁了,在我的眼里,他好像还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

 

往事并不如烟。2018年12月,当年近九十的孙家栋因在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在人民大会堂获颁改革先锋奖章时,他一定还记得,60年前那个手捧《导弹概论》谆谆教诲、影响他一生的引路人。

WDCM上传图片

那一年,孙家栋28岁,钱学森47岁。

信息来源:钱学森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