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逝世9周年,坚持为民族复兴选人生的钱学森

2018/10/31 16:03:40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逝世9周年

WDCM上传图片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民族脊梁们肩负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象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他一生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为着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献出了他毕生的智慧和心血。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钱学森,缅怀他自学生时代就立下的科学报国之志,缅怀他始终坚持为民族复兴选人生。

让我们通过他人生的五次选择,展示他为了报效祖国而奉献的历程。

 

1第一次选择:铁道工程

钱学森在报考大学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他要学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他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讲到孙中山与《建国方略》。在孙中山眼里,如何让一个衰败的中国迅速地复兴?孙中山给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设想。其中在建设方面,孙中山提出要发展交通、尤其要发展铁路交通,让我们国家的铁路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通向我们国家四面八方。那时中国的铁路多是外国人铺设的,中国自己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钱学森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当时交通大学是全国大学里面最好的大学,所以钱学森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的是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当时叫铁道门。

WDCM上传图片

2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

正当钱学森憧憬着立志做詹天佑式的工程师的时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飞机的肆虐,使钱学森深感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中的日本飞机,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要改学航空工程。

他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学铁道机械工程已经对国家用处不大了,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为此他用业余的时间把校区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都读完了。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从交大毕业后投考国家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报的就是航空工程专业,当时叫航空门,就是飞机设计。他以报考当年“庚款留学”公费生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开始了钱学森涉足航空工程的历程。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经过一年的预备班式的培训才出国的。钱学森到了美国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研究生,一年后获航空工程硕士文凭。

此时年轻的钱学森为了能在美国找到一份航空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拿到航空工程师的证书。当时要拿到证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你要有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第二必须要有曾在一家航空工厂实习至少一年的证明。但由于当时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拒绝了所有中国学生到工厂里实习的申请,因此没有拿不到实习证明的钱学森就拿不到工程师的证书,在美国就不能找到航空方面的工作。

摆在钱学森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改行干别的,另一个不改行就要想办法找另外一条路。

 

3第三次选择: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

在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父亲,同时向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只身一人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敲开了后来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办公室的门,经过了一番口试,冯·卡门教授非常满意这个年轻人,录取了他。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在他导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钱学森在他的导师指导下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为美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国战胜轴心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WDCM上传图片

4第四次选择: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献身我国航天事业是钱学森人生的巅峰。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到祖国。国家做出要研制中国自己的火箭、导弹的战略决策,有关方面询问钱学森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的答复非常肯定。但是钱学森也没有料到国家会把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了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晚年曾经跟他的秘书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做起来以后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这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大的精力,而且国家受国力所限只给这么一点钱,所以压力非常大。”

但是钱学森既然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就义无反顾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卫星)、船(飞船)、器(深空探测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

WDCM上传图片

5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

1982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年已70岁了,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贡献,他完全可以休息了,写写回忆录、做做报告……但是钱学森又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中。

WDCM上传图片

此时的国家刚刚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时间夺回来。钱学森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置身事外。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70岁到85岁,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科学技术部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WDCM上传图片

钱学森自己对他晚年工作怎么看?他曾经对堂妹中国人民大学钱学敏教授讲:

“关于‘两弹一星’的科学与技术,我在美国时就都掌握了,也做出来了。回到祖国以后,只不过是把它拿过来运用,虽然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创新不多。而我多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的重大抉择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他的一生爱国奋斗、建功立业,获得了无数成就和荣誉,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人民”。

他曾由衷地说: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宛若丰碑永存,将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WDCM上传图片

2018年11月9日-12月23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将在中国科技馆二楼、三楼展厅对外公开展出。展览将通过文献实物、图片与视频等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同志光辉的一生,重点展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创新之举、求真之道,推动广大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