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法文我一字不识”的鲁迅,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笔独特的遗产

2018/6/12 8:00:27

来源: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多伦文艺沙龙”是在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创办,由虹口区文化局、上海长远文化集团主办,左联会址纪念馆、上海长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协办。主要以现、当代的文艺现象、作家作品为主线话题,就沙龙成员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研究成果、热门话题、争议焦点等,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座谈。

 

WDCM上传图片

 

 

沙龙主题

“拿来”与“送去”:鲁迅与法国文化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2018年6月9日,是“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左联纪念馆进行的“多伦文艺沙龙”第三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先生以《“拿来”与“送去”:鲁迅与法国文化》为题,通过介绍鲁迅与法国文化中科学、历史政治、思想学术和文艺四个方面的接触,既为中国“拿来”法国文艺,也积极向法国“送去”中国文艺。让听众了解“法文我一字不识”的鲁迅,却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笔独特的遗产。

 

 

主讲嘉宾

WDCM上传图片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鲁迅1906年左右“弃医从文”,确立“文艺”为毕生志业,此后始终奉行不渝。直到晚年他还认为,“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鲁迅这么说,也这么做,他和法国文化的关系就是一例。鲁迅起初在科学、历史政治、思想学术和文艺四个方面同时接触法国文化,在上海十年则归结为文艺:既为中国“拿来”法国文艺,也积极向法国“送去”中国文艺。自认“法文我一字不识”的鲁迅却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笔独特遗产。

  鲁迅与法国科学技术。留日时期,鲁迅介绍法国科学技术,涉及勃克雷(A.H.Becquerel)、兰麻克(Jeande Lamarck)、古篱夫妇(Frederic Joliot-curie and Irene Joliot-Curie)等17位法国科学家。鲁迅撰写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论文不仅关心科技,更探西方各民族“神思”(Idea)的“深因”“助力”。“神思”不限“爱国”,还有“科学者”之“恬淡”“逊让”“圣觉”“理想”,“一切无有,而能贻业绩于后世者,未之有闻。”这个思路贯彻他后来关于法国科学和科学家不多的谈论中。

  鲁迅与法国历史政治。“法国大革命”和二十世纪法国政治是他关注的两个焦点。撰写的《文化偏至论》,对“法兰西大革命”之“吊诡”结果过于“超前”的批评。赞赏法国作家的政治抗议行为;关注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鲁迅的“改革国民性”主张,也有法国思想学术的支援,对G.Le Bon《民族进化的心理》的之言有所辩证,并不认为“国民性”绝不可改造。

  鲁迅与法国文学。他在南京读书时就看过林译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巴黎茶花女遗事》。1907-1934,先后阅读、引述、评说过拉芳丁、卢梭、法布尔、法朗士、巴比塞、德哥派拉等其人其书。1903-1934,翻译过雨果、波德莱尔、儒勒·凡尔纳、莫泊桑、纪德、腓立普、阿波利奈尔、科克多等人作品。赞赏雨果、小仲马的人道主义与《破恶声论》的托尔斯泰同属一系。关心凡尔纳、拉芳丁、法布尔,与清末士人普遍的科学热情高度契合。称赞左拉、罗曼·罗兰的社会抗议,也以戈蒂叶、波特莱尔为例,指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前后典型的思想转变,提醒中国小资产阶级作家引以为鉴。

  鲁迅与法国文艺。鲁迅很早关注法国“美术”。认为“美术”,尤其绘画(包括漫画)与木刻版画,超越语言文字障碍,更易直观把握,在文化交流上往往胜过文学。“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鲁迅收藏外国版画两千多件。德国四百。其次苏俄、日本、法国,颇多原拓精品。

  鲁迅以一己之力,征得58幅中国青年木刻家作品,于1934年3月14日至29日在巴黎第八区博埃蒂街30号“比叶-皮埃尔·沃尔姆美术馆”(Galerie Billiet-Pierre Vorms )成功展出。1934年4月14日至5月29日,又在里昂的凯德蓬迪宫“东南沙龙”展出。至少有13家法国报刊的报道与评论。

  鲁迅自认“法文我一字不识”。尽管受此限制,他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仍然留下一笔独特的遗产。

 

 

交流环节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来自上海交大、上海师大、上戏学院、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虹口区委党校的16位学者畅谈心得。认为郜元宝先生主讲内容涉及面广,对鲁迅研究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对鲁迅研究应该多元化,不仅可以从文学、文化、政治的角度,也可以从科学、艺术等领域入手,非常有启发,值得研究者借鉴。在探讨中,沙龙成员对左翼文学发展进行了评论,认为左翼文学虽然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有些文学、艺术作品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它紧扣时代现实,反映时代发展主题,贴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艺术真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