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云学习】“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2018/8/13 9:46:17

来源:陈云纪念馆

“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党的事业需要大批干部,选拔任用什么样的人当干部,有个标准问题。“选贤与能”,在党的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坚持德与才相统一。毛泽东、陈云等党的领导人一直重视干部的德才问题,但在实际工作选拔干部时,考虑更多地是在干部中德与才的权重如何摆。二者之间的权重如果摆不好,可能就会在实际的干部工作中造成偏差,不仅容易造成干部的思想波动,还会影响到党的各方面的工作,危及党的革命事业。陈云就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在实践中对如何选拔干部的标准进行了探索。

1940年11月29日,陈云撰写《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的讲话提纲,首次正式提出选拔干部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主张。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而不顾才。才和德应当是统一的。才也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把考察干部的德才放在实际工作中,是看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效果。将德与才放在一起考察,二者缺一不可,但“以德为主”是把德放在干部考察的中心地位,首先要看干部在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是不是符合党的要求,然后再去衡量干部的才能,干部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在革命的实践中是可以锻炼的;如果干部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越大,对党的事业造成的伤害也就更大。

其实,早在1940年2月25日,陈云在延安作《关于干部问题》的讲话时就指出:“任用干部既要看政治也要看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以政治为主。”政治品质是党考察干部的重要方面,一个干部必须要在政治上合格,才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陈云提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主张前,当时在延安的中共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干部出现了问题。陈云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标准很有针对性。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略开始作出调整,加强调动兵力攻打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力量,敌后根据地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1939年和1940年两年中,仅华北地区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的“扫荡”就有100多次,使用兵力总计在50万人以上。应对这样的严峻考验,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干部的需求增加,但战争条件非常艰苦,个别新党员干部开始不愿意前往敌后根据地,这一情况随着战争的进行逐步凸显。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刘力功事件。刘力功是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党员,在经过培训之后,党组织拟将他派往基层去锻炼,他却希望能够进入马列学院或者回家找工作。党组织多次找他谈话,他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需求是符合程序的,但他坚持必须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要退党。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党组织告诉他:“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纪律,要你到华北去做下层的工作是党的决定,必须服从。最后党组织给他一段时间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几天以后,他声明愿意到华北区,但是又提出条件,一定要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去工作。党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干脆拒绝党的决定。最终经中央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认为其行为已严重违背党的组织纪律,决定开除其的党籍。

这件事情使陈云深刻地认识到,严格党的纪律在党的干部政策中的重要性,干部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政治品质。当时延安的一些新党员只是经过一些学校的学习,就认为自己可以做“领导工作”了,却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干部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分配党员工作时,党固然要考虑到个人的特长,但主要还是要服从党的工作需要。在陈云发表《为什么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后,很多新党员干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是否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些原本要求调换工作的干部主动请求撤回,一些分配工作还未到岗的干部主动及时到岗,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这件事情还说明,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决定,这对党员干部来说是最起码的政治品质。

WDCM上传图片

1939年5月23日,《解放》第七十三期发表的陈云《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

 

在强调培养选拔干部的政治标准的同时,陈云也十分重视干部的才,即干部的文化知识、业务能力和应具备的领导才能等。他认为,一个干部光德好还不够,有德无才的干部,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也难以完成好党交付的任务,更难于开创新局面。因此,对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能提拔,更不能委以重任。

在此基础上,陈云又提出了关于考察干部德才的四条标准,一是要忠于无产阶级事业,忠于党。党的干部应为建设独立、自主、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奋斗,服从党组织决定,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要与群众密切联系,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考察干部的道德品质,促进干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要守纪律,守纪律是每个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党的干部要用党的纪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做到违反党的纪律的话坚决不说、违反党的纪律的事坚决不做;四是要能独立把握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党的干部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能不能取得优秀的工作业绩是衡量干部才能的重要标准,更多地要从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宏观控制能力、综合工作水平、负担工作责任等方面衡量干部的才能。

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主张,不仅在当时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对党的组织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陈云在建国以后转向负责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但他一直关注着党的组织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在干部选拔上出现了重才不重德的现象,陈云又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的准则。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量选拔中青年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期间被打倒的许多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但这些老干部大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每日愈下难适应日益繁重的领导工作;总而言之,党的干部队伍实际上存在着年龄老化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陈云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考虑,提出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同时明确要求干部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说:“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得好。”

WDCM上传图片

1981年7月2日,陈云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

 

德才兼备是陈云在用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新形势下,他更加关注“德”的问题,强调德才兼备是党选拔和任命干部的标准,必须正确对待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没有才工作做不好,影响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是,有了才还必须有德来统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具体而言,德就是要管立场和方向,如果德不好的话,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方向性、全面性的。所以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出发,陈云特别重视德的重要性,始终强调“德才相比,我们更要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新时期,陈云有关“德才兼备”选拔干部思想是其延安时期干部建设思想的延伸。

陈云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提拔中青年干部既要大胆,又要严格把好政治观。德才相比,要更注重德,务必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一定要选择政治上可靠的干部,要培养选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他还特别强调,凡是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路线、曾经在工作中有过违法乱纪的人坚决不能任用。他认为,党的干部要具有并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要选拔那些思想过硬、党性强、作风正派的人进入干部队伍。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循党的纪律。总之,考察干部一定要将德放在首位。1982年9月23日,陈云在同王震谈话时指出:党校要轮训、考察干部,了解干部包括他们的历史、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选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德好,才差一些,放到领导岗位上锻炼几年,才干是可以练出来的。

 

(文章选自《向陈云学习》,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